厉以宁教授亲临绿海学院并作“解答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主旨报告
2020-03-18
【编者按】在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建校十周年暨厉以宁教授为学院题名题词十周年之际,厉教授心系教育、情系绿海,亲临学院看望、慰问全体师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进一步让广大师生增强认识,从中汲取动力,现将厉教授报告整理成文字,方便大家学习、消化。
解答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
厉以宁 经济学界泰斗
全国政协常委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
第一个问题,工业化时期的工匠和技师。
大家都知道,工业化是在1770年之前就已经有了,但是工业化一般从1877年以后算,工业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技师从哪里来,因为以前没有过,以前虽然有些发明创造,但都不多,大规模制造业开始是18世纪70年代以后,那最早的技工是什么人呢?最早的技师是什么人呢?这个当时都不清楚,幸亏在当时的英国有一些工匠,他们主要是造车子、造马车、造磨盘的,还有一些是会测量的,等等。这些人是当时最早的技工。技工开始以后,简单的劳动力人员大范围需要,从农村中大批农民进了城,进了城主要从事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技术,只会种地、只会放羊,他们来了以后就开始从事低等级的工人工作,修房子、递砖、挑砖、挖矿,等等。这是最早的技工,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所以的投资者都感觉到必须有技工,没有技工整个工业化只是一种思想,推行不下去,于是开始了招学徒,这个学徒和过去的学徒是不一样的。在英国分两类学徒,一类学徒是什么呢?一类学徒就是企业的学徒,他是归企业的编制,在企业里学技术,这样是第一类学徒;还有第二类学徒,师傅本人可以带学徒一起工作,所以有些学徒是企业的,有些学徒是个人的。这样的话,技工从这里开始,当时的技工是非常紧缺的,英国就做了条规定,因为英国的工业化的同时在西欧大陆有些也开始了工业化,他们没有技工,他们的工匠也不如英国,所以他们想方设法把英国的技工招到本国来,所以对要出关的人非常严格,英国不让技工外流,当时的技工情况是这样的。技工来了,家属从农村也带来了,那些普通的工人,但是女的找不到工作,你懂技术,她也不会,你让她干粗活,她力气也不够,那这些人就没有工作了,没有工作,家里靠男人在那里做苦力,做简单劳动者,也赚不到什么钱,所以他们住在工棚里,一家子一格,都住在工棚里。而且周围呢,都是些堆着垃圾,很脏的地方,小孩也带来了,小孩子在那个地方开始生活下来。这样呢,大部分的贫困者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农民也加入了工人队伍,但他们干的是普通低级劳动者的活,这种情况怎么改变,我们要知道,就业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慢慢解决的。工业化是创造就业的地方,所以很多就业机会是跟着工业化进展以后发展起来的。
在历史上出现过3次就业机会的高潮,第一次是在19世纪初,甚至可以说从19世纪初那个新的时代开始,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就有了缝纫机,缝纫机在那里创造是这样的,工厂可以买,私人也可以买。工厂里有缝纫机了,于是开始招女工,妇女找到就业地方,最早在工厂里踩缝纫机,但是这还不够,有些家里有小孩,你上班不能把喂奶的小孩带去,所以解决一部分妇女就业但是还有一部分没解决,就想办法借钱,想办法吸收亲戚朋友的帮助。无论如何都想买台缝纫机,有了这台缝纫机妇女就可以在家里上班了,接收订单、订货。工厂里有的活,有的交给家庭妇女在做,这样整个就业中工人的生活开始变好了,妇女有工作,另外开始租房子了,家像个家了了,小孩也念书了。工业化之后,第二次就业高潮在什么时候呢,第二次就业高潮是在用电以后,大概是从19世纪末开始,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用电了,刚开始用电的时候,那些工人有的在外面租房子,开修理厂的,都很着急。完了完了完了,他们工厂都用电了,我们用手磨来作动力看来不行了,很担心,结果没有想到,电的使用扩大了就业范围,因为电力经常使用了,买了那些用电机器就自动转起来了,所以电的扩大使用又增加了一大批就业机会,这就是就业的第二次高潮。就业第三次高潮,一般认为现代网络时代的开始,网络时代创造就业,不是过去单纯给大家买东西,你就举个例子,谁能料想到网络盛行以后,送货、订货,这个吸收了多少人就业,谁也说不出来,而且这个人手还在增加,因为他的购买普遍,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得出结论,得出什么结论呢,第一个结论,以上所讲的,需要大量的技工,因为我们的工业水平之所以这几年涨的很快,是因为训练了一批熟练的技工,这样的话有的还做了技师,但是看来还是不够,仍然需要大国工匠从这里开始,所以我们得出第一个经验,一定要办好职业技术教育,这是工业化所必须的,要有技师,要有大国工匠。第二个经验教训,消费的变化往往在供给之后,这个情况现在已经过去了。过去多年来,都是先有需求,再有供求,但到了现在情况变了,供给创造需求,很多需求是没想到的,譬如说旅游,旅游现在是很盛行的,旅游这个情况告诉大家,旅游这个情况,旅游所刺激的需求是以供给为主的,没有供给就没有那些需求。譬如说我想去旅游,吃没地方吃,住没地方住,交通又不便利,到那里看什么呢,破破烂烂的,他不去了,他不会产生需求,所以需求是供给以后的。现在我们都在谈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就需要有更多的供给来创造需求,需求跟供给不一样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呢,过去传统的都讲先有需求,然后供给满足需求,就开始发展起来的。现在情况变了,先有供给再有需求,如果你要等到供给都有了,那就慢了,所以要抢时间,供给越发展,需求就越多,这个就造成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刚才我们已讲过了,譬如说办农家乐需要很多食品,办家庭旅馆需要扩充自己的房屋,还需要很多洗漱方面的用品,山村里旅游必须在交通上做大革良,没有交通的革良,人家怎么去,如果出门就是破车子,公共汽车挤满了人,谁也不愿去,去旅游等于去受罪。所以这都是表明观念在改变,观念的改变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这是第二点。第三点,服务业在发展,这个服务业其中包括了很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是教育。教育属于服务行业的一种,但是他又是带生产性的,因为他培养出来的不是物,而是人才,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看到,教育内容的变化。现在的人谈怎么样来教育,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在农村中,人力资本的深化、发展,实际上造成一批新的家庭农场主,的土地承办以后,很多问题是受承包的限制,所以承包制尽管在80年代初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这么长时间到现在,承包没有大的变化,承包制的真正的大变化,是在最近几年,在农村中开始出现这种新的格局,土地确权。没有土地确权,你怎么发展农业,所以呢,现在农村中普遍搞了改革,他是三权分制。第一个权就是土地承包权,这个承包权总的意义上的承包权。土地不是私有的,土地是公有的,公有的土地究竟维持到哪一年,现在还没有结论,现在就是土地是公有的。第二个,土地承包到每个农村的农民,对他来说,他就是承包者,他土地不能卖,可以租,可以转包,但不能卖,为什么?因为不能越过宪法,宪法没有改以前,土地就是公有的,不要去争论,但是跟老百姓的承包土地制是不矛盾的。第三,土地可以转让以后,有经营权,承包权,经营上这就是农村的变化,所以农民的土地确权以后,加上农村承包的土地,可以抵押,可以转让,这样有更多的经营者,但是表明一点,农民的知识是不够的,你再招从前的农民怎么行,所以现在农村中也变化了,就是这样的。资源变资产,资源变资本,农民变成了新农民,都是入股者,这个变化表明农民感到要学习。所以现在在农村中很频繁,你看那些在从外面打工回来自己创业的,他们要学习,因为他们不知道市场管理,也不知道怎么样来把农场搞的更好,还有他要学营销、学管理、学技术。农民用拖拉机,但你要看看每家都要买拖拉机,划不来,为什么呢?他一年要用几天,所以呢?服务业起来,帮农民耕地、播种、收割。
我们在浙江调查中发现,浙江农民在学习,不但自己学习,逼儿子学习,你将来要接我的班,农业技术一定要过硬,不然你怎么接班,这已经成为一个风气了。在很多地方看到这一情况,农民积极性高,他这是跟人力资本的增值是有关系的,要大力办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告诉我们,他们就是未来的技师,未来的大国工匠,未来的技术能手。
我曾经听过有人去巴基斯坦去学习回来跟我说,出口一套机芯,运到了巴基斯坦,给装修的人不是原来厂里的人,怎么也装不好,没办法,就让他回来取,这不是用锤子敲两下,你看,还是不响,这是长期经验的积累,这里我们可以提到一个新名词,中产阶层,中产阶层过去指的是什么呢?一般讲白领、职领,他们是中产阶级,但在西方现在不同。我们在德国考察,奔驰汽车是在德国斯图加特那里出品的,斯图加特整个街上跑的包括出租车、公共汽车,全都是奔驰,这都不管他了,最令人感到吃惊的,沿街也有很多小店、小作坊,是年纪大一点的技工开的或者他退休以后带着自己家里孩子在开,他们的技术都是很好,不管哪一年的,奔驰厂出品的汽车,你只是说哪一年,什么型号,缺什么零件,老师傅就能把它造出来。不要到那个厂里去,厂里可能都没有了,这样这些人他们生活越来越好,技术也越来越高,所以形成一个新的阶层,叫做蓝领中产阶级,这是个新情况,现在没有,但未必不能开始。因为现在到旅游点看,旅游点周围有很多汽车、摩托车修理厂,他们也有技师,甚至和国外一样,你要买个牌子,我就给你做那个牌子,这种情况表明,但还不够,我们要在原点看,在原点看上看什么,现在我们都在谈蓝领、白领,不久前《北京日报》上登了一篇文章,主要怎么写的呢?叫北京的环卫工人,就是做环境卫生的工人,开始用计算机了解到垃圾的堆积情况,垃圾的总量,当人人都在计算机边上工作时,你还能分出谁是白领谁是蓝领呢?你分不出来了,而且人们也不怎么看了,蓝领白领没区别,都在计算机边上工作,工资水平也接近了,所以这是未来的变化。
我们在发展高中的同时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我们也走上办地方大学时,也办地方高等技术学院,他都是为了适应发展需求。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他的教师,在贵州毕节,有一个叫贵州工程学院,他就是培养这些,至于教师从哪里来,我们跟工厂是联系的,很多课是工厂派他们工程师来教,教完以后考试,结格,记上这个学生的毕业母校,所以这个发展很快,现在讲了第一个问题,大国工匠问题。
第二个问题。市场调节是第一种调节,他是靠无形的手、靠市场规律来调节资源的分配的;第二种调节是怎么样在市场中政府进行调节。
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是平行的。市场调节是无形的手,政府调节是有形的手。那什么是有形的手呢?他依靠的是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那么市场调节是否存在第三种调节呢?除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有没有第三种调节呢?有,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存在有多少年了?市场存在少说也有几千年了吧。比如说,在历史上有记载的神农氏部落时期,神农氏他就定了规矩:日中为市。每天中午把这个地方开了,集市贸易就起来了。我们说市场存在了多久?按照这个算法,也不过几千年的事情了。政府调节出现了多久?那要有了政府之后才有的,有了以后可能更短。但人类社会生活了多久?人类社会生活了至少几万年了,在那漫长的岁月中,几万年的漫长时间,没有市场,就不会有市场调节,不会有市场规则,没有政府干预就不会有政府调节,政府有法律法规这些,那人类社会几万年中靠什么来维持?靠的是道德力量的调节。因为有了道德力量,这个时候才会有道德力量调节。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没有市场调节,没有政府调节,有道德力量调节,道德力量调节起什么作用?即使有了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仍然需要道德力量的调节,因为政府和市场都不能够管那么多。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看,一个家庭怎么生活、怎么安居乐业?这个政府不管。没有违法,政府不管,也不按照市场调节来调节。儿子扫了一天地,给了一块钱,没有这样的。但是,如果家庭发生了违背法律的事情,政府他要管了,不违背法律,他不管,违背了法律,他就要管。虐待婴儿、虐待小孩、虐待母亲及子女、虐待老人等,政府就要管了,因为你这种情况之下违背了法律,不然他不管的。那家庭主要靠道德力量的调节,道德力量使它延续下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得很清楚,没有市场调节、政府调节的时候,这个时候唯一的调节是道德力量的调节。有了市场调节,有了政府调节,同样需要道德力量的调节。因为没有道德力量的调节,市场可能是失灵的,政府可能是扭曲的,都有可能,所以要有道德力量的调节。
我们知道道德力量调节以后,就进一步问,经济学是谈效率的。在谈效率的过程中,可以大量地想一想,效率,他有两个基础,效率的一个基础是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效率的第二个基础是效率的道德基础,他两个基础是并存的。什么是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呢?就是他根据情况,他在厂房、机器设备、劳动力质量、原材料的品质等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成为工厂的、企业的效率物质技术基础。但重要的问题在这里,仅仅有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都在研究超常规效率从哪里来的,因为你有了物质技术基础,产生的效率是常规效率,那超常规效率是从哪里来呢?超常规效率来自道德基础。我们不妨来举3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上下包括当时的国民政府,也包括当时的八路军,所有这些都在前线抗敌杀敌,老百姓也有兴亡匹夫有责的这样一种想法,所以这种超常规效率,它就来自于道德,爱国主义、民族生亡感;第二个例子,一个庞大的经常会发生洪水、地震灾害。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那个大地震很多平民的房子倒塌了,都受伤了,全国形成了救灾热潮,很多人跑过去献血,帮助救灾,解放军在地下挖坑,只要有生命迹象的都要救,这样一种抗灾的精神来自何处?来自道德的力量,道德是基础;第三个例子,一个移民社会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他靠什么力量维持下去呢?靠的就是道德的力量。今天广东福建一带住了很多客家人,这客家人他从哪来呢?客家人是从中原地区来的,从原地区来经过了安徽,经过了江苏,到达广东福建一带。我对这个专门进行了考察,当时的安徽他们都过江,过江他不从皖南的山路走,他们走鄱阳湖,到江西走鄱阳湖,到鄱阳湖下船,走鄱阳湖的东面鄱阳县,鄱阳县有一个镇叫瓦西坝,他们就在这个镇住下来了,这个镇到现在还在鄱阳县,叫瓦西坝镇。干嘛呢住在那里,干两件事,办学习班,南下的都在那里住下来办学习班。学习什么呢?学习道德,到那以后呢,要有很好的态度,不要倚强凌弱,不要不讲诚信等等,这个对以后来说是很重要的。很重要那怎么办呢?那就办学习班。第二件事是什么呢?学习班办完了就开始分配地区,河南来的人你们到广东,你们那来的人到福建,你们哪里人留在江西等等都分清楚了,这样的话,客家人、客家文化也就这么标清楚了,这个是道德力量的作用。不仅客家人如此,大家想想闯关东,闯关东那是在清朝中叶开境以后,闯关东的过程中,大家知道他们怎么样在东北来发展?刺激经济,很快东北就起来了,所以这都是道德力量作用的关系,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懂得道德力量的作用。
懂了这个以后,我们就进一步看,道德力量既然有着调节作用,那么最要紧的调节、最开始的调节是什么呢?是自律。自律,最开始就是自己光明磊落,不做坏事,讲诚信。自律是必要的,不做坏事是必要的,但是在整个研究道德力量作用的时候,就不能够只看这一点了。那应该看什么呢?还有第二个,不仅是道德要自律,而且道德要能够激励自己。道德自律,不做坏事,不够;道德激励做好事,有公益心,这就是全面的。所以对于人来说,这两条都是中心,不能没有自律,所以必须要有道德自律,不能只顾自己,要投身于公益事业与事情,怎么来发展自己——公益心,有了这两种的完整结合才是道德力量的调节。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也就是:道德激励和道德自律是同样重要的。我们作为学生的也应该是两条:道德自律应该有,要有公益心,想到别人;道德的激励,这样就全面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讲同甘共苦这四个字,都说同甘共苦,同甘共苦,对不对啊?对呀,但是对同甘共苦的分析不够细致。同甘是同甘,共苦时共苦,同甘共苦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怎么说是两回事呢?我们都应该看到,同甘靠制度,共苦靠精神,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同甘,为什么要靠制度呢?因为,比如说一个企业盈利了,一个工厂项目扩大了,他要分红,怎么分红?按制度办。制度没有改之前,就按这个办,改了,我们就按新的办。不能一会儿一个主意,一会儿一个主意,这样就乱了。共苦就不同了,假如一个企业连续几个月发不了工资,工人要走,你说你不能走,你当时签合同还没有到期呢?那你都不发工资还留我,那你说发钱就要发,不发我就走了。所以说光靠制度是留不住人的,要靠精神。精神是什么呢?共命运感。我跟企业是同命运的,所以说我应该尽我的责任。同甘靠制度,共苦靠精神,这样的话才能全面理解道德力量调节的作用。
我再讲第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就看我们在经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从西方经济学来看,一直到现在他们还认为是对的。一个什么概念呢?他们认为人是经济人,因为人追求的是最大利润,要避免损失,是最低损失、最低成本。这就是有名的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人都是这样。再讲一遍啊,人是经济人,经济人又叫理性人,人是有理性的,根据人的理性,所以他们就这样,争取最大利润,避免损失,要最小的成本,流行了这么多年都是这个观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观点呢?因为当时是工业化初期,竞争不那么激烈,一般的情况下有竞争,但事业都在发展,所以呢矛盾不那么尖锐,隔了这么多年了,从古典派到新古典派,19世纪时候还是这个观点,以后下来又变了。什么呢?就最优做不到的。最优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最优是你总是想,你真要做,做不到。开始对他动摇,这个时候经济学里头开始出现第二种假设,叫什么?叫次优选择。次优不是最优,最优是一种理想,做不到的,最优只有最大利润,最低成本,最小的卖价,最低的价格,做不到的。因为你不能够掌握很多情况,你怎么能保证是最优呢?所以说次优选择是对的,次优选择是谁提出来的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提出来的。
西蒙在80年代初来演讲,在天津大学做演讲,谈了这场理论。他认为啊,最优做不到的人能够做的是次优选择。他举了三个例子,听听看,有道理啊。第一个例子,你要到商店里去买针,缝衣服的针,钉扣子的针。到了商店,服务员说你要什么?我要买针,请你给我选一把最优最尖的针,内堂有一大把,你自个挑吧。售货员他不进去啊,我知道哪个最尖呢?你要知道哪个最尖,你必须带仪器,必须带笔记本,一个个做谁最尖,比较,等你选完了是不是就买?你可能一个都不中意,没有人那么傻。第二个你到食堂去买菜去排队,我订三个目标,我要最富营养的,我要最合我口味的,还要价钱最便宜的,你如果报三个目标,你在那个卖菜的前面啊,就尽是算,别人就催你快点快点,哪有你这么慢的,这又是做不到的。第三个,他就想,这是他在天津大学时候讲我要找个对象,我定的条件是最优选择,你可能选到四十岁了,你还没选上,人们都不是这样的,碰到了,碰到去交朋友,是好的,证明不错就行了。结婚以后若干年,发现原来最好的就是他,最好就是他,所以最优是做不到的。这个观点具有影响,最优是做不到的,人就不是经济人,人就不是理性人,因为你做不到啊,那就变为什么呢?这就变为在这种情况之下,退而求其次。就提出这种新的看法,人不是经济人,人是社会人。人不是要追求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利润,而是要能够过得去就行了。还有人购买,不是一次,这次买完了我就不再买了,人都是边用边发现最优,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这样,于是就出现了什么呢?社会人的价值。
社会人是什么样的人?人不是经济人,是社会人,他是接受当前的次优选择。比如说,我要去买衣服,女同志买件披肩,出了这个大商场,第一家看看,不合我意,走,第二家看看还不行,不看了,我今天不买了。如果你要经济人,你要把全市有多少家大商场,你都走到了,把号码记下来,回来比较再进来,等你再进来,没了。所以人买东西回来都问她,怎么样?这一条呢,唉,还行,凑合了,也就这么样,她就随时准备再次购买,这次购买不是最终结果。人是社会人,是现实人,AB两个地方都需要资本投资,但A呢,成本低利润高,B呢,恰恰相反,成本高利润低,如果你是经济人,肯定都一窝蜂跑去投资于A,不是这样,有人就投资B,他就投资B,为什么他要投资B呢?别人不知道,他是现实人,是社会人,他有各种考虑。第一,这是我的故乡,我现在已经发达了,但我故乡还是这么穷,在这里头即使利率低一点,成本高一点,我把家乡能够往前推进一步,很高兴的,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你干嘛要选这个B呢?因为我从前在这里学习过,工作过,别人都瞧不起我,这家伙没出息又笨,噢谢谢,我离开了,我出来了,我就在那里办个图书馆给你看看。为什么?证明我不笨,完全有这种可能。我办个医院给你看看,你们过去对我的看法错了。还有一种人,我过去之所以离开这个地方,因为我曾经借过别人的帐,我没还就跑了,隔了这么多年了,他的家属也找不到了,我怎么来报答,来偿还?办工厂,让当地就业增加。所有这些都表明人是社会人,人不是经济人,人是现实人,人不是理性人。这个观点很重要的,他跟我们学管理教育的有什么关系呢?跟我们未来在教育战线上有什么关系啊?有关系,因为这表明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此产生。新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人是社会人,人是现实人。竞争是处处皆有的,所以最要紧的是协商,这样子,找人协商,最要紧的是和解——协商——和解,这样的话,就最后的结果互让互赢不光荣。这是一个大变化,你要是抱着经济人的想法,非要追究不可,就更加竞争,两败俱伤。所以在商场中,在管理科学中,重要问题在哪里?在只要通过协商就能够达到共赢的地步,各自后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是我们的管理哲学,管理哲学应该是这样子。人就是主张协商,主张和解,而不要去死拼硬拼,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在管理方面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最后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龟兔赛跑,你一听就火了,龟兔赛跑,我说幼儿园我就知道了,要你在这儿讲干嘛啊。你先听听啊,龟兔赛跑不是跑一次,而是跑好几次。第一次龟兔赛跑,乌龟不停的往前爬,兔子跑前面去了,兔子说你跑太慢了,我睡一觉,噢,结果他乌龟赢了。第一次赛跑,乌龟赢了,兔子不服气,要求他们再赛第二次。赛第二次,兔子吸取了经验,一口气跑到了终点,在终点等着乌龟来。第二次兔子赢了,那就乌龟愁了,乌龟说:“咱们跑第三次,因为前两次都是你指定路跑的,现在由我指定路跑。”这兔子想,反正我跑得比你快,怕什么,他就这样,这种情况下兔子又容易跑到前面,但快到终点了,一条河把路挡住了,兔子过不去了,乌龟慢慢跑,乌龟游过了河,所以第三次龟兔赛跑,乌龟赢了。然后就商量还跑第四次,乌龟说了,何必这么跑呢,咱们合作吧,咱们优势互补吧,好,优势互补。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过河的时候乌龟驮着兔子游,同时达到终点,是双赢的结果。四次龟兔赛跑,给我们四个重要的教训。讲慢一点啊,第一次赛跑,当你处于劣势的时候,不要气馁,不要松懈,要坚持到底,等待对手犯错误,第一次赛跑得出这么一个教训。再讲一遍,当你处于劣势的时候,不要气馁,不要松懈,要坚持下去,等待对手犯错,就兔子犯错了,睡觉了。第二次赛跑,重在现实优势而不要一些虚伪虚假的优势,这是什么意思呢?第二次赛跑,兔子啊就是一路在念着,我要赢我要赢,所以就跑到终点,这是对的,但他有一个道理,对他有用的,是坚持下去,发挥自己的优势,任何优势,你嘴巴里空谈是没用的,你整天讲我的优势何在没用,你只有把口头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你才能真正取胜,这是第二次。第三次赛跑的启示是什么呢?第三次赛跑启示就是说,你看,如果沿着原来的路线跑,只要兔子不睡觉,永远是它赢,我不可能赢,它不睡觉啊,一口气跑到终点我怎么赢,所以必须调整策略,改变策略,选一条有河挡住的路,兔子你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了吧,所以赢了,乌龟赢了,这是第三次。第四次赛跑的优势是什么呢?就是说一定要合作双赢,但前提是相互信任,没有相互信任是不可能合作的很好的。比如说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兔子来一个急转弯,啪,乌龟掉地上,把乌龟摔伤了怎么办?还有过河的时候,乌龟往底下一沉,把兔子给淹死了怎么办?所以诚信为本,才能谈到合作。
我的小孙女啊,现在在读大学了,那在她小的时候,她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呢,书包里满满的,我就说这个幼儿园小朋友,那个书包里怎么那么多书啊,抽出一本书来看看,抽出一本书是动漫画的书,动漫画的书上写了龟兔赛跑,题目叫新龟兔赛跑,嗯?我看看,这个好像跟我平时讲的龟兔赛跑不一样,一看,哎哟,这是深圳某个动画出版社出版的,我说这个书不行的,不能给小孩子的,它怎么回事啊?龟兔赛跑以前,他的这个哥哥要他的弟弟埋伏在那个终点,看到这个兔子快跑到了,就出来了,乌龟怎么样都一样,兔子它哪认得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啊,它就这样,不行的。小孩的教育应该是诚信为本,做老师的,诚信为本,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把这些经验吸取。
好,时间到了。
(苏勇 凌亚君 根据音视频整理)